KET 在线
模拟测试
小程序在线模拟测试
PET 真实
考场模拟
OPFUN Talk萌课堂,专注青少在线语言启蒙!——寰宇咨询中心资讯网
上海 18761612306
我和南京大屠杀有什么关系?和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样的使命责任?今日,《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何关系》系列人物访谈栏目报道第三篇:《云育与平》 走近约翰·拉贝,向大家讲述南京大学师生访问德国朋友约翰·拉贝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足迹,继写拉贝热爱故事的历程,揭开德国师生与拉贝先生的关系。
南大德语系教师与拉贝先生的关系
走进南大外国语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迎面而来。成立于1947年的德语系,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两所大学之一。德国现任主任陈民老师告诉小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国际友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先生有着丰富的渊源。"在来南大工作之前,德语系开山祖师张威廉先生曾在北京西门子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与约翰·拉贝先生是同事。”
1996年《拉贝日记》被发现后,南大德语系郑寿康教授为主的翻译团队协助江苏人民出版社联系版权,负责《拉贝日记》第一版的翻译,引起了当时的轰动。那一年,我经常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大二,第二年考上南大德语系。
1996年12月,拉贝先生的外孙乌尔苏拉·赖因哈特女士在美国纽约发布了《拉贝日记》,该日记记载了近59年南京大屠杀,共8卷2460页。
一九九七年,南大德语系教师负责第一版《拉贝日记》翻译。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入学17年后,当选《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南京大学德语系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作翻译《拉贝日记》。这一次,经常成长为德语骨干。他和郑寿康老师、刘海宁老师一起校对了《拉贝日记》的原版,整篇文章又翻译了一遍。
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于2019年4月初需要翻译。南大德语系在时间紧迫、任务紧迫的情况下,组织了常老师、外教罗克博士等精干力量,加班加点,出色完成了翻译任务。同年8月初,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致函南京大学,感谢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承担了原创歌剧《拉贝日记》的剧本、宣传手册和《拉贝事迹展》的翻译工作,确保歌剧在德国柏林、汉堡、奥地利维也纳按时成功巡演,赢得了广泛好评。
启动拉贝足迹项目启迪学生
基于南大德语系和《拉贝日记》的深厚渊源,以及《拉贝日记》本身的重要历史价值,陈民先生认识到,带领一批00后学生追求拉贝先生在中国的足迹,探索战争岁月中人性的光辉力量,探索更多发人深省的历史细节,不仅有利于这种民族记忆的延续和传播,也有利于年轻一代学生的思想启迪和生活教育。陈民老师说,她自己也想借此机会实现一直以来“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愿望。
2021年3月,陈民老师和常老师带头向南大本科院校申请了一个特殊的国际云考试项目——“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随后扩展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他们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教授刘成教授加入指导小组,并向全校发布招聘信息。学生积极报名。南大14个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36名本科生最终脱颖而出。这类学生的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他们是由五名从“飞跃计划”中选拔出来的中学生组成的科学考试项目组(NTU从高中生营员中选拔优秀学生,希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科学志向的未来领导者)。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观拉贝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参观南京鼓楼医院史馆
今年夏天的社会实践项目获得了许多国家和省级奖项:第七届中国青年报寻找全国百强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江苏省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等。
制作课件,进入教室,传播大爱…
2022年,项目组继续在NTU校园招募学生加入团队,并将口述史采访制作成在线课程。目前,该课程已完成14集,并在超级明星上线。“我们想开发一套完整的和平教育课程,带他们进入中小学,做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和平教育,在主题班会、团体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中。”陈民老师介绍。
项目组成员王泽森是NTU第23届研究生教育小组成员。他把拉贝先生的大爱故事带到宁夏隆德二中,协助项目组开展了以“什么是和平”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向贫困学生捐赠书籍,并将历史与和平教育带入西部中小学课堂。
在线为福建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开设团课。
王泽森把拉贝先生的大爱故事带到了宁夏隆德二中。
在江苏省红色之旅跑道启动仪式上,项目组展示了结果
由于项目资金有限,师生积极克服困难,参加“99公益日”活动,通过制作明信片、粉丝等文化创意产品、出售、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陈民老师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都给了项目组资金支持。
目前,项目组正在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集结出版近40次口述史访谈。“我们想做一本普通人都能看懂的书。”陈民先生说,这本书大约有20万字,计划在今年国家公共节日前夕出版。
师生们说:“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
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参加搜索项目的同学都这么说——
项目组成员之一、NTU计算机系高年级学生张嘉麒认为:“南京大屠杀不是某个时间段、某个城市、某一代人的记忆,而是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清单》,在世界记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我想通过教学将历史记忆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
去年参加项目后,NTU数学系统计学专业的李珂在6月份第一次参观纪念馆,碰巧遇到了场馆。“为什么是她-张纯如和<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展览。他说:“我特别感动,尤其是展览的最后一段:‘请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能使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是一个人,你能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野心勃勃,不要限制你的目光,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想法…”这坚定了我的想法。”李珂说,尽管这个项目与她的专业无关,但她相信,在这里奉献时间和情感,她看到了“光明的方向”。
南大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学生雷乾昊表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采访了许多人,每个人都提到了1996年和1997年。一九九六年《拉贝日记》被发现,一九九七年,在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许多人为南京大屠杀史的国际传播作出了贡献。而且今天的我们,也抱着同样的情感参与项目,追求真理,追求梦想的精神意义。”说着这句话,小编清楚地看到,雷乾昊眼中有光。
“南京大学德语系的前辈们与《拉贝日记》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些榜样的力量让我意识到,继承这颗初心是我们新一代德语系的责任。”他指出,我们应该为保护和平和正义做出贡献。
该项目的领导者陈民老师和常邈老师带领学生们完成了每一次线上线下的口述史采访。出生于南京城南的常邈老师。一九九二年,家里的老房子搬到了纪念馆周围的茶南小区。他说:“那时纪念馆在路三角洲,印象特别深刻。“他读研究生的时候,曾招待过在江南水泥厂保护难民的德国朋友卡尔·京特的侄女,当时做过翻译。多年来,他经历了纪念馆不断发展壮大,展览方式丰富多样。他说:“我认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有底线、有大爱、有人性光辉的人。带着学生一起走,一起学习,让更多的人把拉贝先生的大爱故事传递出去。”
陈民老师说,文科老师的根本任务是代代讲好故事。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做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人传播伟大的精神。
陈民老师(右)和常邈老师
·编 辑:李 凌 俞月花 李安琪 李雪琦
·审 校:李 凌
·监 制:凌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