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FUN Talk萌课堂,专注青少在线语言启蒙!——寰宇咨询中心资讯网

上海 18761612306

首页 > 资讯列表 > 资讯详情

南京德语培训:张学锋:精读原来是秘方

来源:小编 编辑:小编 日期:2023-02-14 22:10:47

张学锋:选读实际上是秘方。

一九九三年,我离开南京大学到日本京都大学读东洋史学博士。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除了学校的综合图书馆,北京大学的每个系都有丰富的书籍,除了人文研究所的东方部,其他所有的博物馆都可以凭有效证书自行进入库索书。学生自己进入仓库的意义在于,在寻找书籍的同时,他们可以找到更多他们想读的书。寻找书籍和阅读不再是单一的线条,而是全面的。无意中看见一本书,拿出来,站在书柜前阅读,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喜悦。 学习期间的阅读生活给我留下了最宝贵的经验:一定要选择几种前辈的着作。大川富士夫的《六朝江南的豪族社会》是我选读的第一本书。我找到了书中引用的每一本历史资料进行核实,找出并阅读了引用的每一份文献,了解了每一个人的名字和地名。再加上日语单词、语法、常用法,每一项都努力做到没有死角,整个过程需要一年的时间。尽管看起来只读了一本书,但是涉及到的历史文献和前人的描述却不下百种,而且还完全掌握了日语的学术写作。更为重要的是,精读之后,这本书不再是大川富士夫的“专业”,而是成了“我”的书。 搬到新房子的时候,考虑到人们醒着的时候,在书房里度过的时间应该是最多的,我把唯一一个有阳光的房间做成了书房。四面墙,留下一条门道和两扇窗户,其它空间都是书柜和书柜。书房外,书柜放在客卧、过道、客厅,甚至书柜放在卫生间的马桶旁边,还有一些医疗、养生、烹饪等休闲书籍,用几分钟。在白炽灯光的映衬下,过道书房显得十分温暖,成为寒舍引以为傲的亮点。 我经常告诉学生,选择一两本专业书籍是进入学术研究门槛的第一步。对继续深造感兴趣的本科生最好在本科阶段完成这个过程。选书不一定要有名字,能够发现书中的错误和不足,是促使你继续阅读的主要动力。

张伯伟:惟以书为伴。

一九七七年,我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大学校园,过着“只与书籍相伴”的美好生活。记得那个时候,每个星期天,南京的街道上都会反复出现一道抢眼的风景线:上午8点前新华书店门口,总有一条壮观的“龙”买书。这种队伍当然少不了我,因为不知道有什么书,轮到自己能买到什么书,所以只要是新印的旧书,到手就买。 中年人的阅读生活可以用“疯狂文献消耗中年”来形容。二十年前,我在南京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海外汉籍研究所”,并愿意在个人藏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本人购买的书籍主要是普通书籍,基本书籍,涵盖四本。一开始研究所的书100%都是我私下藏的,后来逐渐得到了学校和部门的支持。现在书库里的“私藏”只有30%左右。 黄季刚(黄侃)先生将学者应读的书籍分为三类,即根本书、门径书、资粮书,大部分海外汉籍都属于我的“资粮书”。读资粮书,不仅需要庄子所谓的“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的精心积累,更需要禅家所谓的“一口吸尽西江水”的英雄气魄。重要的是孟子所说的“如果你先立足于它的大小,它的小人就不能夺走它”。 古人常常用“一眨眼的功夫”来形容岁月的流逝。韩愈年不到40岁,他已经感叹自己“视而不见,发苍苍”。孔融也曾为“五十岁,已经到了”而感动。现在我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最能形容的就是这句话没有太多的钱:“昏眼不禁诱惑书籍,死亡只靠药物。” 学者的本质,就是对新知识的无限渴望,对真理的不知疲倦探索。“昏眼”老人“禁不住”这本书的“诱惑”,或许可以让自己的思想难以固化,而始终保持自由的内心活力。

钦文:书本有自己的命运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容不下一个书架,藏书也只有几本小说有名有词典,随意放在各个地方。上学后,几科作业中最喜欢的是语文和历史,妈妈每个月给我的零花钱大部分都换成了书。积少成多,自然就有了自己的书柜。 下班后教书,读书买书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出国留学后,参观书籍仍然是我最大的快乐。一箱箱的书寄回了中国,父母和妻子想尽一切办法给我的书腾地方,定制了一个又一个书柜。即便如此,这些书也逐渐占据了家里可以占用的空间。 南大搬到仙林校区后,策划了一套教师公寓,我终于为这些书选择了顶楼带阁楼。虽然新房子的客厅和书房都是定制的,但毕竟还是有很多书不能上架,只能大致分类,堆放在阁楼的每一个空间里。 有朋友开玩笑说我是藏书人。其实我心里知道,我只是喜欢买几本书,就像饕餮和美食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今藏书家多为学问家,精于版本学习。书中没有善本古籍,只是一些普通的货色,所买的书要么与专业有关,要么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兴趣。 有一段时间,每当我看到墙上到处都是书,我的心真的很紧张,因为我理性地告诉我,即使我还有两三辈子,这些书也读不完。驾鹤西去,毕竟这些书是要消散的。每次想到这一点,都忍不住颓然。有一次,我在德国的一家旧书店看书。书店老板告诉我,我刚来了一批书,是从一个已故的文学教授家里收来的。也许里面有我想要的书。听了这话,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可是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那些书以后的去处。假如他们有幸没有化作纸桨,就能运转到旧书店,最后被喜欢的人买回来,这恐怕是一个很好的归宿。

翟学伟:书房记录时代

  1. 联系我们

  2. 在线客服:(9:00-23:00)
  3. 服务热线:18761612306
  4. (9:00-23:00)
苏ICP备2022034778号-2